斗栱榫卯的種類和名稱歸納|古建築名詞解析
目錄
不懂斗栱,怎么看懂古墓葬!
齊心鬥有兩種形式,一為四耳鬥,用作泥道斗拱、平坐出頭木等處;二為三耳鬥,用做鋪作外跳令簷上,承簷枋與襯方頭;三為兩耳,是齊心協力斗的主要型式,用做斗拱一般斜簷的信息中心;四為無耳,即平鬥盤,其高6分,主要用於轉角內外出跳…

第三節 湖州《創造法原》裡的的斗栱
鬥,又稱坐鬥,形如鬥形木塊,有一字、丁字、十字凹槽三種方式。在蘇北建築群中其,坐鬥是確定斗栱尺寸的依據。通常廳堂類建築坐鬥厚度做為7英寸×7寸×5英寸,殿庭類建築風格坐鬥尺寸為12吋×12寸×8英寸。

民居詞語解析
坐鬥(櫨鬥)實物. 2、十八斗(感知鬥) 在腰或洛的末端的頂端,用於承託著上兩層翹、昂或簷的鬥,稱作”十八斗”。十八斗的圓形與坐鬥相同,但比坐鬥小。因為它的寬度的一點兒八斗出口處,相當於漢代”材”體制的十八分,所以叫”十八斗”。
斗栱構件的類型和名稱解讀
坐鬥刻半榫卯(口子)啦。 坐鬥在開間(斗拱面)那個方向弄刻半構件(口子),尺碼跟下面圖裡演示的一樣;進深(山面)路徑呢,就不做刻半榫卯啦,只做刻口。
海鮮
六.鬥和升. 宋代鬥被分為 鬥和升 。鬥專指坐鬥,升是比坐鬥小的鬥放置於脣和拱的末端,分有 十八斗、槽升子和三才升 。 坐鬥 :又稱為大斗,是宋代一組斗拱第一層的樑柱。 圖6.坐鬥David 十八斗 :位於翹、瓦兩邊的的再升稱之為十八斗。 圖7.十八斗
第四節 清《工程項目做法則例》中其的斗栱
清式斗栱由鬥、簷、腰、蒙、升和附件等基本樑柱組成。 1.鬥、再升 (1)鬥 通稱大斗、坐鬥,在於清代一組斗栱當中第一層的腳手架。明代大斗分兩種。 ①平身北大斗。長寬均為3鬥口,用做頭腰刻口尺寸為1鬥口,用作正心瓜斗拱刻口1.24鬥口。 ②壁柱北大斗。
你瞭解我國上古時代簷下的防震定律嗎?
另一方面,躺斗的水平平面外觀寬大,增大了斗拱與下方的摩擦力,重簷在再次發生左右搖擺前一天,便會繞著坐鬥兩側的支撐點進行搖擺。 但在重簷搖擺過程裡,其外側窗戶的尺寸逼使栱不斷地復位,因此,重簷就好像不倒翁一樣,逐步地來回擺動,在應力結束後又 …
[我國古建築群]我國古建築小基礎知識
② 十八斗(宋稱交互鬥)是所指在簷下翹頭或昂頭頂, 是指在重簷的翹或洛之兩端、布著上為第二層拱形與翹昂相連點鐘的鬥。其輪廓與坐鬥相同, 十字卯口 ,但比坐鬥小。因其闊度為一點兒八斗口,約等於宋代”材”制度建設的的十八分,故六名”十八斗” 。
我國文物古蹟裡的的只是(五):文物”四分”當中分(重簷五篇)
清式斗拱上的鬥. 鬥,通稱大斗、坐鬥,是清初一組簷下之中第三層的部件。宋代大斗分三種。 (1)平身科大斗。寬度均為3鬥口,主要用於腳腰刻口尺碼為1鬥口,用作正心瓜栱刻口1.24鬥口。 (2)柱頭科大斗。
簷在該寺項目裡的結構設計應用
清代建築群的導入”鬥口”和”簷柱徑”四種模數作為此基礎。帶斗拱的古典建築建築群,是以”鬥口”做為基本模數的。鬥口,即平身科是簷坐鬥在進深路徑的刻口。以這個刻口厚度為1,其餘各木質的外觀都是它的的值。